趨勢觀點

全球交通行動服務(MaaS)的興起與應用

交通部科顧室 劉建邦

圖說:共享經濟全球風行,全球交通行動服務(MaaS)更是服務新觀念。圖說:共享經濟全球風行,全球交通行動服務(MaaS)更是服務新觀念。

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又可稱為Transport as a Service(TaaS),是一個交通整合服務新觀念,從2015年被提出來後,在2016年已成為全球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TS World Congress)討論主軸之一。MaaS服務的目的在打造一個比自己擁有車輛及使用車輛還更方便、更可靠、更經濟的交通服務,讓民眾的行為從擁有車輛轉變為擁有交通服務。因此,MaaS的根本精神在建立以使用者為核心的交通服務典範。

既有的公共交通服務由於缺乏整合及無縫銜接,在方便性與可靠性不足的情況下,無法有效吸引民眾放棄車輛購買與擁有。然根據統計顯示,民眾雖擁有車輛,但是約95%的時間並沒有使用而是停放在停車場,在缺乏替代私人運具的交通服務的情況下,民眾為了僅5%時間的車輛使用需求而花費了龐大的金錢購買車輛,擁有了車輛後,除了需要花費高昂的稅費及維修費用外,車輛停放占用了龐大的都市空間,限縮了人可以活動及使用的空間環境。

在資通訊技術進步及共享經濟的推波助瀾下,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服務應運而生,MaaS的主要意義在於運用資通訊技術(ICT)將各個片段的公共運輸及私人運輸服務,包含公共運輸、公共腳踏車、計程車、租車及共乘等加以進行服務整合,整合內容包括戶及戶(door-to-door)行程規劃、訂位、票證及付費等,並讓使用者於手持設備端以單一APP提供無縫的戶及戶交通服務,滿足旅運者交通需求(如圖1),消除公共運輸顧客面臨的兩大難題:「轉乘縫隙」及「服務不足」,促使私人運具顧客改變交通行為,移轉使用交通行動服務,降低對於私人車輛的依賴。交通行動服務(MaaS)的概念可以定義為「使用一個數位介面來掌握及管理交通相關服務,以滿足每一個消費者在交通機動力(mobility)上的需求。」

圖1 MaaS服務整合概念圖1 MaaS服務整合概念

MaaS服務風靡全球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兩個趨勢。第一個趨勢是,對於交通專業人士而言,解決交通問題已經不再是傳統興建更多道路或者是提供更多的公共運輸服務兩個選項。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預期至2050年全球都市化人口比例將達65%以上,都市交通壅塞問題將如瘟疫一般擴散蔓延,而解決手段也已不是傳統方法所能因應,交通專業人士已經開始擁抱新的交通模式來解決都市交通壅塞問題。第二個趨勢是,民眾已經逐漸熟悉與接受新的交通模式,並運用手機APP使用這些服務。全球共享車輛服務的會員人數在2014年已達5百萬人,預期至2023年將達到2千300萬人。在2004年全球僅有11個城市提供公共腳踏車服務,現在已有超過1000個城市提供公共腳踏車服務,其他如Uber, 滴滴打車等網路叫車服務,近年來也是迅速竄紅並呈現爆炸性成長。

圖2 共享車輛的全球市場趨勢圖2 共享車輛的全球市場趨勢

MaaS服務乍聽之下似乎概念很簡單,但是,推動上卻將面臨接踵而至的挑戰,因為MaaS服務需要公、私部門,跨中央及地方政府,跨行政轄區縣市政府的通力合作方能促成,政府必須在政策面扮演促成者的角色。交通部將扮演催化劑角色,投入龐大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預算在北台灣及南臺灣兩項MaaS計畫, 來催生臺灣的MaaS服務。以下三個理由讓我們相信MaaS可以很快地在臺灣實現。首先,MaaS服務對於促成都市交通轉變效益是令人期待的,也因此MaaS成為現今交通政策的顯學;其次,MaaS服務對於每一個個體的效益也是令人注目的,大家都期待一個整合性、以顧客交通服務為導向的MaaS誕生,改變民眾對於汽機車持有的依賴;第三,推動MaaS服務所需具備的科技技術,無論資通訊技術及網路基礎環境等在臺灣皆已齊備。

交通行動服務(MaaS)是一個以數據驅動(data-driven)、以顧客為中心及因智慧型手機使用快速成長而應運而生的服務,因此,交通行動服務要能夠有效運作需要一些基礎條件,例如需要有在3G/4G/5G網路上普及使用的智慧型手機、高度的交通連接性、安全動態且即時更新的交通資訊(可選擇的交通方案及班表與抵達時刻等)及無現金的付費系統。當然,MaaS服務要能成功的滿足每一位顧客的交通需求,不能單靠公共運輸,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高鐵、臺鐵、捷運、公車、計程車、需求反應式服務(DRTS)、公共腳踏車)及私人交通工具(租車、共享車輛、共乘)都整合在單一服務平台下。

MaaS服務應是架構在雲端的資訊與交通應用服務,系統架構應包含交通運輸業者層、應用介面層及互動服務層(如圖3所示)。

首先,在運輸業者層,MaaS服務應是開放性的架構,能盡其最大可能整合所有的公共運輸、副公共運輸及共享運具等,交通工具整合範疇反映了所能提供MaaS服務的時間與空間可及性,也代表了MaaS服務與使用私人運具的競爭力。

其次,在應用介面層包括:MaaS綜合服務網模組、行動服務平臺模組、營運管理平臺模組及決策支援與商業智慧模組等(如圖3),這些模組的功能為支援前端民眾互動服務層的後臺軟體模組。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行動服務平臺內的轉乘規劃引擎、訂購服務引擎及付款服務引擎等,提供出外時之行程規劃功能、訂票及多元付費功能,將可減輕民眾自行尋找與判斷行旅資訊之不便、付款手續多次與界面不同之繁瑣;轉乘規劃引擎必須能快速的提供經濟、旅行時間最短、合理與戶及戶的旅運規劃方案,同時能做到動態旅運規劃功能,例如當顧客選擇使用臺鐵至宜蘭,突然發生意外事故,導致營運中斷時,系統能主動找出替選方案,並主動將方案提供給顧客;在這些軟體應用模組背後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資料交換流通平臺,可快速在各個不同的應用程式中尋找所需的資訊,有幸交通部已建立了公共運輸整合資訊流通服務平臺及交通數據匯流平臺,完整整合國內交通數據資料,並提供API介接。

前述在應用介面層中(如圖3),營運管理平臺模組與決策支援與商業智慧模組為提高顧客忠誠度及促成顧客改變交通行為的關鍵,MaaS APP 的定位應該成為顧客的「交通旅行秘書」,透過後端營運管理平臺模組及商業智慧模組,以即時數據分析及AI學習等技術,經由行為學習的回饋,瞭解民眾偏好,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點到點交通行程建議,也可以結合食宿遊購等商家,隨時主動提供顧客所在地的餐飲旅遊資訊,並藉由與食宿遊購之跨域整合與串聯,創造商業營運模式。此外,後端系統所蒐集的個人化交通需求資料,可以提供給交通主管機關進行運輸系統的調整,包括公共運輸路網與營運時間、停車管理及道路交通管制等。

最後,互動服務層包含MaaS官網、民眾APP及MaaS營運商後台管理(如圖3)。互動服務層為MaaS服務與民眾互動的介面層,是顧客評價MaaS服務良窳的關鍵,至關重要,APP及官網設計的要件為簡潔、美觀、符合使用者需求及反應快速。

圖3 MaaS服務系統架構圖3 MaaS服務系統架構

MaaS包含了月票型式的套裝服務及現購現付(pay-as-you-go)服務兩種模式。月票服務是由MaaS營運商以大量採購方式替顧客先行購買交通服務,再以月票優惠方式提供顧客交通服務,以Helsinki 的MaaS服務為例,服務初期依據顧客特性,提供輕度使用者每月89歐元可以無限次使用公共運輸加上2次的計程車服務,中度使用者每月100歐元,可以無限次使用公共運輸加上8次計程車服務及2天的租車服務,對於高強度交通需求的使用者,每月317歐元,則可以無限次使用公共運輸加上8次計程車服務及5天的租車服務。現購現付(pay-as-you-go)服務則是以旅次為單位,每一個旅次可能是由起點到迄點的旅次鏈,包含多種交通工具,顧客可以在完成交通服務後,一次性的完成所有交通工具的付費。套票或者是現購現付(pay-as-you-go)服務都必須建構在便利的電子票務系統之上,讓顧客在不同運具間交換使用的過程中,透過單一張票卡或是行動應用程式就能夠進行票務的驗證和搭乘,而電子付費系統讓顧客透過同一個帳戶即可完成所有費用的給付。

臺灣的都市化程度已達80%以上,人口密度在全球人口數1000萬人以上國家高居第二位,此外臺灣有超過80%的資通訊服務涵蓋率及網路普及率,具有發展MaaS的絕佳條件。交通部106年起分別在北臺灣的臺北市、新北市與宜蘭縣及南臺灣高雄市進行兩項MaaS服務的先驅計畫(如表1)。北臺灣的特性為人口密度高、公共運輸供給密度高及通勤與旅遊兼顧的交通型態,南臺灣的特性為公共運輸普及度低、通勤為主的交通型態,兩種迥然不同的地域與交通型態,經由這兩項MaaS計畫來驗證及開發因地制宜的商業模式。北臺灣的MaaS計畫挑戰性在於整合既有豐富多元的公共交通工具及副公共交通工具,南臺灣MaaS計畫的挑戰則在於如何融入更多元的私人交通工具,如共享車輛及共乘等,以解決現在公共交通工具時間及空間可及性不佳的狀況,而這兩個計畫的最大挑戰都在於如何尋找可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這個商業模式的來源可能是數據資料、跨域合作及異業結盟。

都市

人口數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公共運輸使用率(%)

臺北市

2,689,845 9,897 42.8

新北市

3,982,434 1,941 33.8
宜蘭縣 457,106 213 10.3
高雄市 2,778,023 942 9.3

資料來源:
1.交通部105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摘要分析
2.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查詢網

MaaS服務在全球方興未艾,在臺灣也已露出曙光,然而,在面對全然未知的新型態交通服務領域,產業界雖抱持高度興趣,卻也苦於難以思索未來MaaS永續營運模式,而抱持著非常審慎的態度。基此原因,交通部為促成MaaS服務的實現,扮演領頭羊角色,投資智慧運輸資金於MaaS計畫,以政府民間合作方式(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帶領MaaS營運商投入系統建置工作,與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地方政府、運輸業者、電子票證及金融業者等)進行溝通及服務整合。
我們或許期待MaaS達成包含使用者、政府與社會多重目標,但基於MaaS網路經濟、平台經濟的特性,唯有在初期先讓「消費者」與「供應者」皆獲得滿足,MaaS才能推動落實執行。特別是北宜廊道作為MaaS初始的場域,目標上應先針對性地滿足公共運輸使用者的需求,透過AI行程規劃資訊提供、代購,協助解決交通與遊購之資訊查詢不便與票卡不統一的麻煩,其次應滿足汽機車族的需求,提供預測旅行時間之行旅選擇方案,協助避開尖峰時段。

MaaS服務對臺灣交通產業可能產生爆炸性的變革。在MaaS服務概念下,未來重視整合所有可以使用的交通工具來滿足顧客機動性(Mobility)需求(如圖4),傳統的公共運輸業者(包括公車、捷運及計程車)將不再只是唯一的運輸服務供給者,許多新興的運輸服務業者(包括Ubike、Obike、Zipcar、Uber等)已進入運輸服務市場,甚至未來自駕巴士等,都可能整合在MaaS服務,這些新興服務的加入雖補足既有公共運輸服務之不足,卻也可能引發既有公共運輸業者競爭性之反彈,也對既有汽車運輸業管理法規造成衝擊,在MaaS服務推動過程中,法規沙盒(Sandbox)概念的採行,或許是法規過度期間需要的手段。

圖4 交通機動性之發展圖4 交通機動性之發展

MaaS的初衷是希望改善交通運輸、提高社會資源效率,而過程中勢必帶動運輸產業的革新、促進金融科技應用面的拓展、將觀光產業與交通運輸的整合提高到世界先進的檔次,諸如Uber新任執行長係由全球最大的旅遊科技公司轉任,足證我國MaaS的發展方向與世界趨勢同步。過去,我國的醫療產業,因有附設醫院作為學術理論的試驗場域,更能累績經驗、傲視全球;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因有科學園區作為學術成果之實作場域,更培養出世界頂尖人才與遍布全球的產品。同樣的,MaaS也由於我國較高密度的公共運輸系統及生活產業聚落為場域,將更能有效推動交通運輸業、觀光產業、行銷產業、行動支付、金融科技、大數據與AI等產業之實作創新,在應用科技產業,發展出能向世界行銷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