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科國際所 林研詩 岳俊豪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與通訊研究所 洪淑慎
峻星數位氣候科技有限公司 陳立衡

為了實現智慧生活基礎設施的永續發展,電信業及相關產業的碳管理能力成為不可忽視的核心課題。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如何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維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國際間的重要議題。《2024全球風險報告》[1]指出,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態系統巨變已躍升為未來十年內的重大挑戰,與自然資源高度相關的產業價值高達58兆美元。科技創新在此扮演關鍵角色,通過「科技向好」(Tech for Good),我們不僅能有效監測自然資本的使用,更能創造正向循環的智慧生活方案。其次,為確保民眾智慧生活所必須的網路基礎設施,電信業永續碳管理將逐漸成為顯學。本文說明如何精確掌握碳排數據與碳排熱點,進而幫助企業供應鏈減碳管理並設計改善方案。以中華電信公司為例,藉由碳管理資訊系統與相關縝密調研,提升供應鏈數據品質並改善透明度,這是範疇三碳管理制度的基礎,幫助未來供應鏈碳管理措施逐步對應企業宣示的減碳目標與時程,確保我國各項智慧生活方案蓬勃發展。
精彩內容
1.智慧監測先行者兼顧減碳與生物多樣性 2.數位科技解鎖綠色轉型與創新作法 3.科技助力優化企業供應鏈減碳管理 4.供應鏈管理實作與碳盤查典範 |
用智慧科技驅動生態共好,迎向永續未來
全球智慧監測的先行趨勢,減碳與生物多樣性的兼顧
2024年國際經合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一系列基於自然解方的科技工具與主題,如表1所示,包括無人機、感測器、衛星影像、數位雙生(Digital Twin)及人工智慧技術,以精準農業和漁業為切入點,協助蒐集與管理生物多樣性數據,回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30 x 30承諾」,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陸地和海洋資源。智慧監測作為核心技術,透過數據分析驅動創新應用,不僅能降低生態風險,更帶來生物多樣性經濟等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契機。
表1 OECD (國際經合組織) 10項科技致能生物多樣性主題

資料來源:OECD 2024 STI for Biodiversity
智慧生活與環境多贏模式:數位科技解鎖綠色轉型
透過人工智慧物聯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AIoT)科技致能與系統性作法,可達成企業永續與森川里海環境多贏的目標,尤其是領先企業正以數位科技助力永續目標,遵循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he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的LEAP框架[2]—定位(Locate)、評估(Evaluate)、評量(Assess)、準備(Prepare),深化內外部生態風險管理,並結合AIoT系統化解決方案,開啟供應鏈淨零新局面(見圖1)。

圖1 數位科技解鎖綠色轉型與創新作法-以生物多樣性為例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AIoT技術協助企業打造智慧生活,透過公私協力及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倡議,創建開放資料生態圈。如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即是其中一例,提供逾2,100萬筆數據,覆蓋近3萬種物種,幫助企業進行生態檢核,支持環評與永續行動規劃,加速生態復育進程。
國內創新案例:科技導入森川里海,發展永續生活
- 海洋生物復育:中信金與台達電為企業實施TNFD先行者,近期中信金於澎湖海域進行的海草床復育行動,因海草床為海洋生物覓食、棲息和繁殖的重要場域,其捕獲碳量占全球藍碳18%,藉由海草種植體驗、復育工作坊、教育宣講等活動,邀請大眾投入社區參與復育。台達電則與海科館攜手成立潮境珊瑚保種中心,預計3年內將復育一萬株的瀕危珊瑚,因珊瑚礁被稱為海洋的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性極高的生態系統,對全球自然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此中心結合台達電專業AIoT節能技術,打造亞洲首座「零碳排的珊瑚保種中心」。
- 河川環境維護:富邦金控加入TNFD,攜手荒野保護協會推動「川廢快篩調查計畫」,以無人機等科技精準定位河川沿岸垃圾分布,協力公部門提升溪流環境整治效率,陸續完成台中烏溪、新竹頭前溪、淡水河複查、高雄後勁溪,獲主管機關支持針對熱點清運,達到公私協力,未來將持續擴展至其他河域。發起守護居住地的河川行動,結合學校成立河川巡守隊,定期巡守、舉辦淨溪活動等,把河川保育的理念傳散至大眾及社區鄰里。
- 濕地候鳥保育:中華電信發布我國電信業第一本TNFD報告書,並與工研院合作全台首創「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動辨識黑面琵鷺監測系統」(圖2)。以中華電信5G網路,結合工研院開發的AI辨識演算法,以及黑面琵鷺保育協會與台江國家公園提供鳥類照片,訓練AI模型進行黑面琵鷺的辨識,達成高達86.6%的辨識準確率,每張辨識時間約0.4秒,透過持續迭代與多模型精進,實現全天候穩定監控、快速準確辨識瀕危物種黑面琵鷺,解決以往人力難以達成盡數與監測盲區的痛點。此外,更利用AI電子圍籬技術監測巢位周圍環境,快速通報入侵影像,確保黑面琵鷺的棲地安全。

圖2 科技向好企業標竿案例-以AI候鳥辨識為例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 陸域植物復育:台泥與台大合作運用TNFD框架對港、電、廠、礦進行LEAP分析,並以「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作為全球亞熱帶植物庇護所,以熱帶和亞熱帶的瀕危或珍稀植物為主要蒐集項目,引起包括國家地理頻道等國際媒體的關注。目標在2027年以前保存40,000種植物,打造天然抗癌藥庫。並透過資訊與通信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輔助生態棲地營造解方,包括全台首創「光儲合一微澆灌系統」,促進生態復育,並量化四大生態指標(植物、蝶類、鳥類、動哺乳類),提供生態長期監測科學數據。
科技助力優化企業供應鏈減碳管理
「智慧生活」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提升生活各面向的品質,從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娛樂,到遠距工作、遠距教學等都涵蓋。民眾生活智慧化的關鍵基礎是高速順暢的5G網路,實現智慧生活將仰賴電信公司提供的通訊服務,而智慧生活對環境面的影響,也與電信公司的營運密切相關。
精確數據蒐集是優化供應鏈碳排管理的首要目標
淨零轉型是企業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的核心議題之一,也是企業永續營運與企業公民的重要責任,透過企業力量推動產業面的減碳,進而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然而,許多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集中在價值鏈,即多數碳排放源屬於範疇三(包含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員工通勤、商務旅行、廢棄物處理、上下游運輸、使用的產品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使用組織的產品所產生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等。),而非源自企業本身的營運活動(碳排範疇一:直接排放,例如工廠製程直接排放、固定燃燒源、移動源(如公務車)、逸散源(如冷媒等)與範疇二:電力間接排放、能源間接排放),因此國際上大型企業愈來愈重視供應鏈面向的碳排管理。在作法上,加入國際倡議是主要方式之一,例如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100%再生能源倡議(Renewable Energy 100,RE100),促使供應鏈更積極投入減碳。除此之外,國際企業也提出自身淨零目標年份,並設定短中長期的里程碑,其中不乏大型電信業者,都會需要仰賴供應鏈的參與及議合,才能達成所設定的目標。中華電信公司為積極投入SBTi的代表性電信業者,目標在2045年達到整體價值鏈淨零。此外,更為價值鏈設定了2030年減少25%碳排的短程目標。為此,中華電信公司展開供應商碳排盤點,並透過環境投入產出(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put Output,EEIO)模型,估算供應鏈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結果發現其占整體碳排約6成,亦即供應鏈減碳管理方為達成公司淨零目標的關鍵。為改善供應鏈資訊透明度,掌握碳排熱點,中華電信公司與工研院團隊合作,強化供應商協作示範真實活動數據的收集,並探討應用資通訊技術加強碳管理的做法。
實務上,目前供應鏈碳盤查作法,各產業仍有非常高比例採用EEIO手法推估數據,由於EEIO的概念是以產業活動碳排係數乘上生產活動金額來估算排放量,所推估的數據無法讓企業瞭解供應鏈實際碳排全貌,也無法掌握各項生產活動的精確碳排資訊,企業自然難以進一步提出有效的減碳規劃。而企業為何要採用誤差大且代表性低的EEIO推估數據?原因多出自於供應鏈收集碳排數據的阻力。
供應商難以提供有效碳排資料的可能性眾多,涵蓋組織面、資源面、產品面等因素(表2),使得企業推動供應鏈碳管理會面臨資訊透明度不足、以及數據收集阻力的挑戰。企業欲強化供應鏈碳排管理,首先需提高供應鏈碳排放資訊的透明度,才能掌握供應鏈的碳排全貌與熱點,進而擬定有效碳管理和減量措施。
表2 供應商阻力分析
阻力面向 |
盤查作業 |
資料取得 |
供應鏈協作 |
組織面 (人力、營運)
|
- 缺乏經驗,大型供應商的經驗可能也局限在範疇一、二
- 少數指定專責人員負責協調與統籌
|
- 盤查作業所需資料類型、項目待釐清
- 特定資料的保存部門、保管人員待釐清
|
- 尚無供應鏈碳管理措施,人員無相關職責
- 有賴業務單位配合,增加人員工作量
|
資源面 (設備、軟硬體、技能)
|
- 內部技能待培養,仰賴外部專業人員
- 無盤查工具,少數具備可參考的過往資料
|
- 製程監測程度低,僅有總電表或設備機型不易監測
- 資料細緻度待提升
|
|
產品面 (商品、服務特性)
|
- 不熟悉產品系統,範疇界定需協助
- 工程服務過往未被納入組織盤查範疇,且統包作業參與廠商多
|
- 若產線共用或資料粗略,後續將涉及資料分配
- 統包工程不易取得分包商資料
|
- 供應商嚴守採購規範,無規範外嘗試
- 原物料繁雜的商品,供應鏈協作難度高
|
供應鏈管理實作與數位管理工具優化,發展碳盤查典範
中華電信公司與工研院協作,建立符合第三方驗證的盤查方法,以協助發展精確且系統性的供應鏈管理模式,達成企業淨零目標。具體作法如下:
- 中華電信與供應商協作進行實際活動數據的示範收集:因絕大多數採購品項欠缺可參考之產品類別規則(Product Category Rules,PCR),供應商難以提供產品碳足跡資訊。解決方法上,以電信水泥桿為例,工研院協助中華電信公司與供應商運用生命週期評估架構,針對電信水泥桿的產品系統進行完整評估,收集生產活動上各項原物料碳足跡、各製程階段能資源使用、與上下游運輸等實際數據。透過此方法,中華電信公司取得了上游產品採購的真實碳排放資訊。
- 與EEIO模型推估比較:透過表3可知,在此採購案例中,產業係數的選擇很大程度影響了EEIO模型結果。電信水泥桿產品採購可能因人員主觀判斷或會計科目而被分類至通信業、營造業或其他工業製品製造業等產業。最終推估值之間的誤差不僅可達3倍以上(通信業vs 營造業),其與實際數據評估值也存在顯著高估和低估的情形。這顯示若以EEIO模型推估值作為碳排放基準,可能後續導致企業面臨校正基準的潛在風險,不利於企業規劃長期永續目標。
表3 實際數據評估與EEIO模型推估之差異
|
實際數據 評估值 |
EEIO推估值 (通信業) |
EEIO推估值 (營造業) |
EEIO推估值 (其他工業製品製造) |
排放量(kgCO2e) |
471,438 |
297,533 |
958,424 |
931,709 |
實際評估值與推估值差異(%) |
- |
+58.45% |
-50.81% |
-49.40% |
- 以「碳智雲」等科技管理系統,持續優化供應鏈碳排管理:基於上述發現,中華電信公司進一步在資訊系統層面上協助供應商因應表2的「資源面」挑戰,亦即以數位工具來擴大供應鏈盤查資料的收集,並進行資料統一管理及優化。中華電信公司透過內部開發的「碳智雲」碳管理系統來協助供應商分享碳排資訊,並累積供應商歷年數據。其次,該系統亦能協助釐清產品系統邊界,確保數據吻合採購內容,避免重複計算或遺漏計算情形,並提醒使用者留意所採用的評估架構差異(如產品碳足跡標籤、ISO 14067)。不僅如此,中華電信也同步研析生成式AI、數位分身等技術應用在供應鏈碳管理的機會,進一步以科技加值累積的數據。
科技共創智慧未來:數位減碳與生態正向的新可能
數位科技正在為生態永續與經濟共好注入新動能,從生物多樣性監測到棲地復育,科技向好正在引領企業與公民走向綠色轉型的新方向。透過AIoT、大數據,以及公私部門的密切合作,台灣逐步建立智慧生活的生態鏈,讓科技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推手,更成為守護自然與生態的關鍵角色。在供應鏈碳管理方面,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的實施與我國碳費的即將啟動,標誌著碳有價時代的來臨。為了實現智慧生活基礎設施的永續發展,電信業及相關產業的碳管理能力成為不可忽視的核心課題。以中華電信公司與工研院的合作為例,透過碳管理資訊系統與縝密調研,顯著提升了供應鏈透明度與數據品質,為範疇三碳管理措施奠定了基石。這種做法不僅支持企業實現其減碳目標,也為智慧生活方案的長期推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展望未來,數位減碳與生態正向的深度融合將持續推動台灣邁向經濟共好與自然共榮的全新時代。